经常在长沙城里逛,北到三角洲、浏阳河边,南到暮云,如果让我选一处最佳的居住区,非劳动西路与人民中路间的梓园路片区不可。一条梓园路,串联起了红旗小区(分为多个片区)、廖家湾社区、活力社区、枫树岸社区等数个大型社区。
长沙的城市绿化在全国应算是好的,但如今在城中想找到林荫大道,也并非易事,烈士公园附近的东风路、迎宾路的一段算是,劳动西路的侯家塘段也算是,但都比不过梓园路的林荫密,约两公里的梓园路上,从头至尾无一处不被茂密的梧桐树荫所覆盖。
以前长沙城区载种最多的树就是法国梧桐和泡桐树,梓园路上的法国梧桐是上世纪80年代所种,如今各个都有几十年树龄,大的直径长达40多厘米。林荫大道的好处除了夏季能够遮阴乘凉外,茂盛的枝叶也能一定程度降低路上来往车辆的噪音。况且,从车流量来说,作为社区围绕的梓园路,车流量比黄兴路、蔡锷路、迎宾路、东风路这样的大道要少许多。这也给居住在这里的市民带来更多的宁静。
而法国梧桐夏季枝叶繁茂,冬季落叶透阳,也正适合长沙的气候条件。
说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可不仅仅因为有梧桐林荫,更因为这一带拥有长沙城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场所及各类机构。
教育资源方面,梓园路由南到北,附近分布着雅礼中学、中雅培粹学校、长沙市雨花区育新小学、枫树山小学、长沙市第十五中学、侯家塘幼儿园、湖南省水利厅幼儿园、长沙市第十一中学、长塘里小学、长塘里双语幼儿园、朝晖幼儿园、麻园湾小学、省地质中学等。
长塘里小学是一所“体育传统特色学校”,足球队尤为有名,田径、足球、乒乓球、健美操运动队均曾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几十年前这所学校并不起眼,生源以周边菜农家孩子为主,改革开放后随着梓园路一带逐渐发展起来,作为老牌学校的长塘里也被越来越多人认可。湖南卫视著名主持人何炅就是在这里上的小学,1980年9月入学,至1986年7月毕业。
雅礼中学,校名取自《论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名校,省重点中学。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从雅礼中学走出过哲学大师金岳霖、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黄子卿、我国微生态学的奠基人魏曦、“两弹一星”功勋陈能宽、革命烈士柳直荀等等不计其数的知名校友。长沙人以能在雅礼上学为荣,这所学校每年的高考成绩在全国都名列前列,一本上线率达90%以上。明星蒋劲夫也是雅礼学子,当年成绩可是专业第一,只不过最近闹了点丑闻,不然也还是会如张艺兴一样,算是长沙年轻人中的小骄傲吧。
长沙市第十一中学,前身是“妙高峰简易师范”,1906年由湖南都督谭延闿创办。原校址在妙高峰城南书院。城南书院与岳麓书院是长沙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知名度的书院,原址目前是一师范,是伟人的母校。
长沙市第十五中学创办于1922年,原为湖南私立明宪女子初级中学。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就是在这所学校上的中学。
有如此多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生活在梓园路的孩子就一定有如此多学校可做选择,毕竟还有学区的划分。但教育资源的集中,无论是对择校入学还是日常的学习氛围、环境都有益处,这在多数城市社区是无法企及的。
医疗资源方面,梓园路由南到北,附近分布着瑞泰科尔雅口腔医院、湖南省儿童医院、长沙和雅妇产医院、水利水电医院、省第六工程建设医院、市妇幼保健医院、方泰医院、侯家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等。
人日常生活中,健康是最重要的生活基础,也最怕突然间的病痛来袭,许多社区医疗资源配套不到位,遇到大病小病都得跑老远去看病,有时想想路途遥远,就选择忍忍就算了,却不知就是这样一忍再忍酿成大祸。医疗资源丰富的梓园路一带,给这里的居民日常生活带来最坚实的医疗保障。就算是三更半夜病痛,出门百米也能找到医院救治。
当然,会有人说如省儿童医院这样的大医疗单位在此,也一定程度上给梓园路的交通带来了一些拥堵。但权衡利弊,这点事不是大问题。
文化场所方面,附近有田汉大剧院、贺龙体育场、省歌舞剧院、省花鼓戏剧院、省图书馆等。尤其是田汉大剧院、贺龙体育场,经常有大型演出与体育赛事,一般在长沙举办的各类明星演唱会、体育赛事都会在贺龙体育场举行。
贺龙体育场是中国第一座以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命名的大型综合性体育场馆,馆名由王震将军亲自题写。1952年建成,此后几十年几经改建,期间曾被命名为湖南省劳动人民体育场、长沙市体育场,1987年更名为贺龙体育场。这里也被誉为“中国足球的福地”,张学友、周星驰、林俊杰、谭咏麟、五月天等都曾在此开国演唱会,长沙马拉松赛事也是以此为起点、终点。好不热闹。
田汉大剧院是拥有各类国内一流专业的舞台、音像、灯光设备的大型演出场地,同时还是老长沙歌厅文化的代表性场所。在这里,既能看到各类享誉国际的大型专场文化演出,又能看到有地道长沙本土特色的晚会、舞台剧、相声、小品等演出。而在此附近居住的人们,想去看演出就比其他区域人们要方便得多,出门右拐就到了。
研究机构有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湖南税务总局、市化工研究所、湖南电科院、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省林业厅、林勘院、省地质科学研究院,等等,及各单位宿舍区。
湖南电科院,据说是是全国博士最多的省级电科院;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是1949年解放初期的湖南省农林厅水利局100多人的勘测设计队伍几经分合发展壮大而来,是中国水利水电勘测设计行业国家甲级勘测设计院所;林勘院,创始于1956年,前身是原林业部中南林业勘测设计院,业务上以林业、农业为主体,遍及工业、建筑、交通、市政、园林、景观多个行业与领域,涉及策划、咨询、规划、勘测、设计、监理、工程总承包等多阶段业务。业务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俄罗斯、印度、越南等10多个国家。
如此多的研究机构、单位及宿舍意味着什么?有人说选择居住地,不仅仅是选择房子,更重要的是选择生活圈。这么多的研究机构及单位宿舍集中在梓园路两侧,让这里生活的居民整体素质有了很好的保障,学术氛围比一般小区要浓厚很多,也许在小区小巷里三部,一个不经意间就碰到某位省部级领导、某学科专业领域大咖级人物。
对于一些吃货来说,梓园路最让人感到幸福的是,一路上除了各类杂货店、修理铺、小超市外,到处都是美食店,而且不少还都是网红店。
飘散在街巷里的香气,琳琅满目的甜品、小吃,让人流连忘返、垂涎欲滴,小黄家的香辣鸡爪、郭记甜酒店的甜酒汤圆蛋、米粉恋泡菜的酸萝卜,白沙老味的高压鱼头、德胜煲仔的酱牛肉、红旗大食堂的蒜香排骨……在这里,吃一个月不重样都行,有不少老饕慕名老远来一趟梓园路,专为逛吃逛吃。
而尽管今天的梓园路无论是从生活配套疑惑文化、工作等各个方面来说,都已经十分完善,是城市中极好的宜居地带。但这里真正发展起来,也只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熟悉长沙的人都知道,长沙城本就不大,百年前的长沙古城南至南门口,再以南就是郊区了,这种状态即便到了六七十年代也好不多少。梓园路附近,今天长沙最繁华商圈之一的东塘,那时是城市的边缘,从东塘向南,就算是出城了,向北是进城。当时东塘还专门有进城出城的指示牌。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还没有梓园路,那时这里是郊区菜地,属雨花亭人民公社红旗大队,切切实实的农村。作为这一片地域的中心点,那时广济桥还真是一座桥,并且还蛮有历史,可追溯自明崇祯年间,《长沙府志》上记载:“广济桥在县东三里。”清代时曾有过数次重修的记录,民国时还经过改造成为花岗石拱桥。曾经这里还有溪水潺潺,还有水塘,曾经这里种植的肉丝瓜很有名。如今桥已无,是梓园路中段的地名。还有地名“长塘里”,之所以有这名,就因此前真的有塘,就在红旗区三片。
梓园路一带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而起,由政府组织在这里修通了道路,建起了大型居民区——红旗区。八十年代长沙为解决住房紧张问题,在市区的东南西北建了四个大型居民区,南侧是红旗区,北侧是国庆新村,东侧是朝阳新村,西侧是望月湖小区,人们都以能住在这样的小区里为荣。八十年代中期道路建成,因路的北端所在地旧时叫梓园冲,所以取名梓园路。那时的梓园路为狭窄的二车道,路上比较冷清,晚上十点之后基本就一片漆黑了。八十年代末这里才开通公交车。
但八十年代这里还是比较荒凉,载种的梧桐树也尚年轻,光秃秃的,路上尘土飞扬,周边依然还有大片菜土、草地、墓地,还能看到放牛娃,还是田园牧歌的景象。
到了九十年代,梓园路一带大型居民区、交通条件、研究机构宿舍的群聚效应逐渐发挥出来,越来越多的小商贩到这里开店、经营,梓园路逐渐热闹起来。
特别是一些比较有特色的餐饮美食店,经常座无虚席,这也算是搭上了长沙城市发展的顺风车吧,长沙美食、夜宵的走红,也都是90年代开始的。特别是小龙虾,90年代以前吃虾的人很少,不少市民根本不知道小龙虾还能吃,但经历90年代的市场、口味培育,新世纪里,长沙人已经成为小龙虾的“天敌”。
时至今日,梓园路上的书已“五大三粗”,两旁的老牌居民区也经年累月,必然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某些楼栋设施陈旧等。但总体来看,依然是相当不错的聚居地带。
尤其近年来又进行了一些更新改造,让以前因为小吃摊位、夜宵点泛滥而带来的嘈杂得以改善,让社区居民得以有个幽静的环境乘凉、喝茶、下棋、聊天,红旗法治广场的法治主题、一些墙上的壁画、路旁的名人雕塑等让社区文化建设更为健全,也为社区生活的和谐添砖加瓦。
*文/影子
20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