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长沙桐荫里,老长沙都知道,新长沙人可能不太了解。桐荫里,是一条位于五一大道与八一路之间,韭菜园以东、新军路以西的,由一条主巷道及多条支巷道构成的老街巷。从街名看,这里就是个极具文艺、浪漫气息的地方。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古时的桐荫里:明朝的梧桐深院

现在的长沙市区最多的树,应该要数樟树了。作为长沙的市树,樟树已经布满长沙75%以上的街区,作为行道树,其有四季常绿、生长快、树形高大、分支点比较高等优势,被很多城市确立为市树。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梧桐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多美的风景!在北方城市能看到的梧桐树较多,随处可见。在今天的长沙,梧桐树也还有,但相对上世纪时,已经少了太多,想看大片的梧桐,只能到梓园路、劳动路、迎宾路、梅溪湖等少数几个地方。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上世纪,长沙的街巷中,梧桐树可比樟树多。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城区绿化面积少,为增加绿化,曾大范围种植法国梧桐、泡桐、枫杨等速生树。后来,长沙城内主要街巷如黄兴路、湘春路、蔡锷路等都有了满街的梧桐,像今天的梓园路一样,夏日遮阴、降温效果很好。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50年代的五一路绿化

桐荫里街名的由来,就是因为此处曾有大片的梧桐树。但桐荫里种梧桐树的历史,早在明朝时就有了。据传说,现在的桐荫里韭菜园派出所的位置及附近,在明朝时是大督军唐某的家,那时他家后建有草堂,草堂周围种满了梧桐树,所以这个草堂就取名为桐荫草堂。想象一下那种场景,真可谓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桐荫里片区

由派出所向北,八一路旁的湖南信息大厦的位置,在那时还是墓地。

民国的桐荫里:街巷形成,繁华初现

时过境迁,到了民国时期,草堂已没落,百姓们在原草堂及墓地的位置建起了民房居住,形成了街巷,这里就被取名为桐荫里。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民国老地图中的桐荫里

在民国的老地图中,就明确标注了桐荫里街巷,其西段笔直,而东段则弯弯曲曲地拐向北方,通往一个军民工厂。桐荫里的西头直达韭菜园,再向西就是教场坪、长沙东站及铁路线;韭菜园往北,有汤公庙、长沙汽车站等;桐荫里的南边有新军路、美国圣经学校、涵德女校等;东侧有衡湘学校。可见民国时期,桐荫里一带已经繁华初现。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盲女们在学习弹奏乐器

民国时期,桐荫里曾有一座瞽[gǔ]女(盲女)院,是湖南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瞽女院是慈善机构,专门收养遭遗弃的盲女,并教授她们文化知识。桐荫里的瞽女院是有外国传教士于1908年在长沙南门外社坛街上创办的,后来迁到学院街,1919年改名为瞽女学校,到1925年时搬到桐荫里。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民国长沙城远眺

此外那时桐荫里一带还有多栋公馆,其中比较有名的是位于现在韭菜园街道办事处位置的曹伯闻公馆。曹伯闻是民国湖南省建设厅厅长、民政厅厅长,曾经设法营救和掩护过不少共产党人,并参与了湖南和平起义。据老人回忆,曹伯闻的亲戚凌霞新因经营矿山生意富有后,在桐荫里盖了一栋房屋。

新中国成立后的桐荫里:单位大院的集中地

经历了民国的动荡与变迁,新中国成立初期,桐荫里已基本没有梧桐树了,小巷内也在此变得安静许多。此时,桐荫里除了几户居民、已破落的民国公馆外,主要建有几个单位院落,如湖南省邮电局宿舍、韭菜园派出所等。原来的瞽女学校也改成了育婴院和长沙市民政局宿舍。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特别一提的是,50年代湖南省话剧团、花鼓戏剧团从兴汉门迁到了桐荫里,1958年,耶稣教堂新命堂由新军路也迁到了桐荫里。湖南省话剧团在桐荫里82号,有一栋三层的老楼房,据说民国时是一座医院,楼房大概就是医院大楼,具体大概就是现在银华大酒店的位置。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1956年《桃花扇》剧照

话剧团在此排练了《桃花扇》《雷雨》《红色风暴》《万水千山》等一系列优秀作品,当时剧团大院总是紧闭大门,附近的小孩经常会偷偷溜进去看演员们排练。院里的孩子则不受约束,随时想看都能看到大人们的表演。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而与之一墙之隔的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也在此排练出《补锅》《打铜锣》《烘房飘香》等多部至今都脍炙人口、广为传唱的经典作品。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亚大时代大厦

60至80年代,桐荫里街道东部,现亚大时代大厦的位置,曾是长沙市机绣厂,桐荫里街道的西段,有长沙市五金电器厂、东方红电器厂等。1979年,新建的迎宾路从桐荫里中部穿过,彻底将桐荫里街巷东西分割。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迎宾路东侧桐荫里的一段

到了1982年,桐荫里西段通往韭菜园的路口因建银华大酒店而被堵塞。到了本世纪,因新建军人宿舍,桐荫里主巷道东北段的支巷被拆,在军区宿舍楼南侧重新修建了一条水泥路,供当地居民出行。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整个桐荫里一带多为住宅区,从八九十年代开始,这里低矮的老旧住宅才逐渐改建成高层大楼。桐荫里集中了省煤炭公司职工宿舍、芙蓉区人民政府宿舍、农业银行长沙分行职工宿舍、省运输公司职工宿舍、省军区军人宿舍、市二轻局职工宿舍等省市重要单位宿舍。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省政府三宿舍

桐荫里居民往事:清华同学集资为抗日名将遗孀买房

桐荫里的老居民很多都是粮一代、粮二代,煤一代、煤二代等,数十年来在这里发生过不少令人津津乐道的往事。但众多往事中,有一位老妇人,她是抗日名将齐学启的遗孀童锡俊。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齐学启

齐学启是湖南宁乡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到美国留学,与抗日名将孙立人是同窗好友,抗战时两人曾一起在长沙成立缉私总队,后又一起随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齐学启为新38师副师长。在缅甸的一次战斗中,齐学启受伤被俘,囚禁于仰光集中营,1945年时在狱中被刺杀。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1938年,齐学启与童锡俊结婚,后随着军队的调动,童锡俊也与丈夫一起,从长沙到贵州辗转奔波,直至齐学启入缅作战,两人从此分离。谁曾想,这一分离就成了永别,从此两人就再也没能见面。1945年,齐学启牺牲后,童锡俊以刺绣为生。到1948年时,齐学启的几位清华同学,见老同学夫人生活窘迫、无所依靠,一起集资在桐荫里购置了一间小房子给齐夫人居住,从此童锡俊便在此过上了平淡的生活,于1984年逝世。当年的房子大概就在今天省政府二院对面。

桐荫里的现状:小巷宁静,市井淡雅

时至今日,旧时梧桐满街的桐荫里已看不到梧桐树。被迎宾路隔断的桐荫里街巷西段,如今已成工地,未来将会怎样只能拭目以待。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迎宾路东段的桐荫里,是弯弯曲曲穿梭在桐荫里社区内部的小巷。巷道两侧被社群居民楼所包围。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社区内部居民楼还是上世纪建设的老房子,如今数十年过去,已略显陈旧。但看过桐荫里西段西侧小区内写着“省政府三宿舍不是棚户区”的标语后,我也不禁在想,东段桐荫里社群老居民楼里的居民是否也有相似的想法?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虽说没有了梧桐掩映,但这里依然以“梧桐文化”为底蕴。中国传统文化中,梧桐有象征“君子”“高品”“忠贞”“祥瑞”“和谐”的寓意。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今天的桐荫里以梧桐为元素打造出梧桐手绘墙、梧桐诗墙等,以此来传承梧桐文化,承载百年乡愁。

长沙桐荫里百年变迁,挥之不去的老街记忆

社区里随处可见的“小巷安宁”的标语,真实反映了这里的现状。每天清晨,芙蓉国里的朝晖,温柔地唤醒桐荫里的居民,阳光掠过37栋居民楼,见证着社区百余家企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印记,也伴随着她们一起感悟着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印象

长沙最早小区的荣光、沉沦与新生

2019-10-25 18:53:18

印象

长沙人骂人最爱用的两个字竟然这么讲究

2019-11-8 15:12:5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