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说到长沙的中心点,目前公认为是五一西路与湘江路交汇处,这里西向紧靠把长沙城东西一分为二的湘江,南边、东边是著名的五一商圈,北边离开福万达广场不远。

而长沙历史上的中心地带一直是不远的位于今黄兴路和五一路的交叉口的五一广场。它周围是历代古长沙的官署、郡府驻地。两千年前长沙最初的楚城即被认为以此为中心而筑建。

整个五一商圈,是长沙商业“金名片”,聚集了王府井、平和堂、友阿春天、沃尔玛众多大型商场,以及黄兴南路步行商业街、解放西路酒吧街、坡子街美食街、太平老街等特色商业街。

对本地人来说,到五一商圈购物、休闲、聚会、娱乐,是一种刁惯;对外地人来说,不来五一商圈就不算真正来过长沙。历史悠久、交通便利、城市中心、人口集中、消费惯性等因素,奠定了五一商圈的霸主地位。

殊不知在民国时期,长沙拆除城门和城墙,修建环城马路后,曾提出一个以袁家岭西北角为长沙城中心的建设思路。上世纪三十年代,市政当局曾进行过一次城市规划设计,划定了长沙城的中心点,还特意在这里辟出一块空地,准备为将来长沙的中心点建造标志建筑。

这个计划随着战乱而流产,至今在今天袁家岭广场西南角,煤炭厅北面,桐荫里的东面,仍保留有一个名叫“中心点”的地名。

袁家岭 中心点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八十年代中期长沙东区地图上标注的中心点)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七十年代中期起,特别是新火车站在五一路东边落成后,政府也曾发大力气开发以袁家岭为中心的这一带。虽然最终长沙中心点的位置之争输给了五一广场至河边一带,但这一块隐隐也成了长沙城区的副中心。

1986年袁家岭广场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1986年,从西南角高空拍摄的袁家岭广场。

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中期,一直住在离此不远韶山路的窑岭,要出门就近逛街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沿韶山路南行去东塘,一是北行去袁家岭。

东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长沙城区的最南边,犹记得当时东塘广场以南,韶山路边的潇湘电影制片厂路边树了一块牌子,上书“由此进入城区”。可见东塘为当时长沙南边的城郊分界线。而袁家岭比东塘热闹得多,所以对于袁家岭这片区域颇为熟悉,今天就来聊聊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袁家岭广场周边。

(1)东北角

袁家岭广场中心五一路与韶山路的交汇处在七十年代建了一个街心花坛,1988年为缓解此处的交通状况,拆除了中心花坛,于次年建成一座立交桥。桥分两层,上层为机动车道,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通往韶山路和五一路。

1989年落成的袁家岭立交桥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1989年落成的袁家岭立交桥。

东北角最有名的当属建成于1983年的长沙友谊华侨商店,发源于1981年成立的友谊华侨物资供应公司。当时的使命是受国务院规定在所有省会城市成立相应的友谊系统,承担国家批拨的物质供应。

这栋楼高八层,一至三楼的外墙均刷成清爽的果绿色,三楼以上为绿白间杂。呈L型布局,短的一面朝韶山路,是面向普通市民的主入口,上书“长沙友谊商店”几个大字,长的一面朝五一路,两端墙上分别写着“长沙迎宾商店”和“长沙华侨商店”。

迎宾商店和华侨商店其实是一家,只是根据受众而采取不同的叫法,迎宾商店针对的外宾,华侨商店针对的是侨胞。

一至二楼为友谊商店,开放给普通长沙市民购物,用人民币结算。三楼、四楼就是迎宾商店,只接待外宾和侨胞。手持外币的外宾、侨胞在购物前,需要拿着外汇前去总服务柜台按当天汇率价兑换成外汇兑换券后才能进行消费。

还有一种侨汇券,与外汇券的功能基本相同,但侨汇券只能在侨眷的范围内使用,而且不能如货币一样流通(没有面值),凭供应证上定量的小券票,来购买指定的紧缺物品,使用起来不如外汇券方便。

外汇券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九十年代中期在国家取消外汇券,长沙友谊商店完成改制后,才全部向普通消费者开放

当时国内是禁止外币流通的,外汇兑换券是国务院授权中国银行发行的。面额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种面额,在指定范围内与人民币等值使用。不过普通人兑换的手续很麻烦。每次收到支票,首先要交到五一路的中国银行,三个月后,中国银行再通知来领取外汇兑换券,手续很繁琐。

在当时的长沙,除了友谊华侨商店之外,就只有外文书店和文物商店可以使用兑换券,不过主要是外宾光顾,买书刊和纪念品。

在当时社会物资供应相当匮乏的情况下,拥有外汇兑换券就等于拥有了彩电、冰箱等用人民币买不到的“高级货”,以及当时还需凭票供应的烟酒等。外汇券是当时人们梦寐以求的一种有价票据,同时具有货币的基本功能,更是一种尊贵身份的象征。

由于友谊商店的特殊性,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中期的十余年间,这里一直是长沙的外汇黑市。急需外汇的和想要用外汇券在华侨商店购紧俏物资的人聚集于此,并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券者——俗称“黄牛”。人民币和外汇券的价差,以及能购买到紧缺商品,使倒券成为利润丰厚的职业。在汇率相对稳定的那个年代,100元外汇券至少可以换130元人民币。

从友谊商店沿五一路往东朝火车站走,主要的建筑有芙蓉宾馆和长岛饭店。

1983年底建成的芙蓉宾馆,是当时长沙档次较高的宾馆(华天大酒店1988年才落成),也是当时不多的楼高超过五十米的商业楼。

而再往东走,1978年建成开业的长岛饭店,虽然楼高和档次都不及芙蓉宾馆,后来却以另类的名声大大超过了芙蓉宾馆。这就是位于长岛饭店一楼的港岛夜总会。

1978年长岛饭店落成时,五一路两侧还都是菜地。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1978年长岛饭店落成时,五一路两侧还都是菜地。

1995年开业的“港岛夜总会”,号称长沙第一家也是当时最好的夜总会,正赶上长沙KTV的全盛时期,到了傍晚,五一路上一排排的小姐成群结队往夜总会走,那场景蔚为壮观,港岛夜总会几乎天天爆满。

1995年开业的“港岛夜总会”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这张照片摄于港岛开业不久,门上还挂着盛大开业的横幅,横幅用的是当时少见的绿底金字,不是当时大家喜用的红配金。到底是与港商合作开的店,看上去洋气了不少。横幅下的小门便是供小姐们进出的,并不是正门。

照片中的美女可不是小姐,而是一位大家闺秀,我多年的老友,心中的女神。她当时在长岛饭店附近的某机关上班,上下班都要经过这里。这张照片是她弟弟拍的,她牙老倌是省内著名的摄影家,她弟弟当时也正对摄影入迷,天天背着照相机到处拍。

据她弟弟讲当时的阵仗太过壮观,门口路旁黑压压一片小姐,至少有三、四百号人,他很想拍下这场景,但门口的保安也多,且都是退伍军人出身,看上去凶神恶煞的,只好退而求其次,趁着小门没开,拍了这张照片。(此君后来子承父业,成为了记者,湖南新闻及摄影类的所有一等奖项都被他拿了个遍)。

据我朋友讲,她们同事下班都是骑单车从晓园路口过五一路,绕开长岛从对面走,以避开是非之地。其实港岛刚开始营业时,外面并看不到小姐,小姐们原是坐在场内的,后来因为扫黄,场子里就想了这个办法,让小姐都到街上同客人们一起进来。结果弄巧成拙,而且旁边就是当时长沙不多的涉外宾馆之一芙蓉宾馆,反而影响更大,七、八个月以后还是遭到了查禁停业。

友谊商店的北面,紧挨着的就是韶山路上于1971年开业的韶山路百货商店,是七十年代长沙市最大的综合性经营商场,营业面积达2600平方米。一至三层为营业大楼,分为绸布、五金、交电、鞋帽、服装、针棉、日杂品、文具等多个部门,商品门类齐全,品种繁多,90年代先后改名为韶山路百货大楼和阿波罗商场,现已并入友谊商店。

韶山路百货商店后面(东边),就是著名的燕山街,直至民国时期燕山街都是长沙城东进出最主要的衢道。而八一路五一路修建后,燕山街沦落为一条普通的老街。九十年代初期,这里以蔬菜及水产、水果市场闻名。

长沙的蔬菜及水产批发市场在马王堆,离城区较远,而最早的水果批发市场在桥东轮渡码头,零售则以路边摊为主,而城区内燕山街的蔬菜及水产、水果摊贩最为集中。燕山街的故事很多,有位名唤楚不语的老兄所写的《燕山街记事》系列写得极好。

(2)东南角

东南角的地标是1986年建成营业的袁家岭新华书店,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书店营业大楼。因为书籍门类丰富、数量很多,在全国很有名气,省内其他地市的人都经常搭乘火车沿着五一大道慕名而来,宛如一次朝圣。

这里还有旧书回收制度,如果家中有看完的旧书,可以拿到新华书店来按一定比例返现。这些旧书会集中在新华书店一楼的二手书店内,和其他滞销的书一起降价循环利用。在现在看来,这也是非常新潮的做法,既环保又节约资源。那些旧书,大多会遇到珍视它的新主人。二手书店(当时叫特价书店)是当时刚参加工作,手头还不十分宽裕的我最爱逛的地方,基本每周都会去淘书。

1986年建成营业的袁家岭新华书店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八十年代后期的书店 图源:长沙市新华书店袁家岭店

袁家岭新华书店的东边是长沙市六中,也是湖南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原名“湖南私立兑泽中学”,1905年由时任北京政府内阁总理兼财政总长的湘籍名人熊希龄先生创办。著名的教育家林伯渠、林汉达先生等先后执教于此。1952年更名为长沙市六中。1957年7月,学校迁入此处,柏林影帝廖凡就是出自六中,2005年迁往车站北路。

六中再往东行就紧临曙光路了,这里有一家名为“塔客堡”的酒吧,是长沙最早的音乐中西餐吧,1993年的国庆节开张的。在那个外来文化稀少的年代,是长沙第一个可以近距离听歌手、乐队现场唱歌的场所。

自开业以来就席卷了所有爱热闹的长沙人,一度成了年轻男女的约会必去之地、文艺青年的聚会根据地。生意很是火爆,一度在黄兴路、中山路的长沙国药局和曙光路口各开了一家。如今仅有曙光路这一家几度易手后还在营业。

塔客堡比较破旧,装修一般,但定位比较准确,针对的是大学生和年轻的情侣,所以消费倒是不高,销售的多是低档啤酒。灯光不是很亮,清净中有音乐缓缓流淌。晚上两个时段的吉他弹唱,多是些早已熟稔的老歌。

轻音乐的氛围,安宁的环境,窄窄的餐桌,摇曳的烛光。踩着咯吱咯吱的木楼梯上楼,楼上座位清静幽暗,靠窗有几张藤吊椅,一男一女可以上去轻轻晃荡。这里客人不多,比较清静。有几个驻唱歌手每晚轮着唱,每个歌手有自己的演唱曲目单,想听哪首歌写在点歌单上交服务员送上去,一般都能听到自己想听的。

这种简单的、纯音乐的时光以及安静、温馨还有点忧伤的地方,现在在长沙难觅踪迹了。

新华书店的南边是长沙勘察设计研究院,书店和长勘院的后面(东边)原是以铁路宿舍为主的老居民区,现已变成以湘域中央为主的几个大型楼盘了。

(3)西北角

西北角是煤炭厅大楼,这栋大楼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雄居于广场的西北角,主楼高六层,两侧裙楼高五层,向西北两方伸展。(现已拆除)

1978年的煤炭厅大楼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1978年的煤炭厅大楼 摄影:邹曙明

八十年代中后期,主楼的一楼开了一家有名的私人餐厅,有个极为别致的名字叫“圆角香”,名字应该是源于它在墙上开了一个圆形的拱门,又处于广场的西北角吧?很有新意,在当时极受欢迎,据说是煤炭厅的几个子弟合伙开的。九十年代中后期这里歇业后变成了一家海鲜餐馆。

八十年代末西侧裙楼的二楼有一家名叫“海岸线”的小酒吧,装修极其简单,有两个现场弹吉他唱歌的歌手,都好年轻,估计是在校的大学生。是长沙最早的轻吧性质的营业场所(比塔客堡的开业时间更早),可惜没赶上好时光,营业不到两年就不见踪影了,知道的人并不多。

再往西行就是韶山路邮电局,邮电局再过去到了紧邻八一路的省军区招待所。这个招待所九十年代扩建为长城宾馆,现已拆除再次重建。

从煤炭厅北侧裙楼沿五一路北行,就是建于九十年代的长沙粮贸大楼,其一楼的五一杂粮店非常有名。(长沙粮贸大楼后来原址重建,更为高大巍峨,更名为长沙粮贸大厦)粮贸大楼再过去,紧邻迎宾路的是始创于1923年的长沙第十二中学,现已更名为长沙湘一芙蓉中学。

煤炭厅的背面主要是以桐萌里为中心的老街,这条街的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说民国时期此路两边长满泡桐树,繁茂成荫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更像是传说:相传明初一位唐姓都督建草堂院落于此,期间疏桐高秀,寇盖街衢,由此而得名。不过两种说法殊途同归,证明此地以前的树木极其茂盛。

(4)西南角

这个角上是八十年代初建成的长沙市二轻产品大楼,一楼南侧是文化用品门市部,西侧是长沙市工艺旅游产品服务部,紧邻的是二轻大楼的主楼,其一楼为二轻产品中心门市部。

80年代初建成的长沙市二轻产品大楼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潇湘电影厂拍摄,于1982年上映的电影《星星星》全部外景均取自当年的长沙街头,尤以袁家岭至五一广场一带的街景居多。

长沙老电影《星星星》中的袁家岭 | 记忆中的袁家岭,曾是长沙最热闹的中心点

以上几张袁家岭附近的照片均截屏于老电影《星星星》

从二轻大楼沿五一路西行,是省物资厅,再过去就是老省政府了。我有个朋友,七十年代的时候曾住在这大院内,据他回忆,小时候这里叫做生产指挥组,八十年代叫做省计委,直到九十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分家,此地才被叫做省政府。当然现在省政府早已迁往南边。

从二轻大楼沿韶山路南行,则是湘财证券公司和工商银行,这里是长沙九十年代极具有人气的股票交易场所。

二轻大楼的背后是乔庄、新生村、东二里牌巷等几条街巷,以及因文艺路而得名的文艺新村。

这里多为狭长窄巷,近几年重修后变得敞亮清新,本是桩好事,只不过有几处改成白墙青瓦的徽派风韵让人觉得有些莫明其妙,没有一丝长沙老街文化的底蕴。

袁家岭广场周边,相对于近几年长沙城的日新月异,变化不算太大。目前长沙有九大商圈之说,其中并没有袁家岭。

这里南有东塘商圈;北有芙蓉北商圈;西有五一商圈;东有火车站商圈,个个都涵盖百货、购物中心、休闲娱乐、餐饮等多种不同档次的商业业态。袁家岭广场夹在其中,地位略显尴尬。

虽然得益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及改革开放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优势,暂时还不用担心失去长沙城副中心的地位,不过随着城市的继续发展,这块区域将来的命运还有待观察。

2019-07-18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故事

长沙江湖往事:扫把塘的古惑仔们

2019-10-25 18:17:20

故事

从曾经的“红灯区”到“盗墓迷”打卡圣地:红旗区的前世今生

2019-10-25 18:24:4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