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80年代的长沙 |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80年代的长沙 摄影/谢金庭

文/汤蕾
据《湖南省志·交通志·公路》记载“民国11年(1922年),龙骧公司开办长潭客班,时称长途,实为省内最早的汽车短途客班。”
1922年的载客汽车,最初是铁壳、玻璃窗和漆布座垫,后来因为铁壳太重,改用了铁皮车厢。据长沙市交通厅相关资料记载,长沙市最早的公交车出现于1934年5月15日,由谭常恺、唐德才等人1933年集资两万元创办的开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开明公司)所经营。开明公司拥有两部公共汽车,行驶于中山路、环城路两条线路,这两条线路便是长沙市最早的公交线路。

开明汽车公司 |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任何一个城市的公交车都是城市历史发展的见证,对于长沙这座古城来说,自然也不例外。俗话说人的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长沙的老口子们对老长沙的公交车有着千丝万缕的情思。
容易抛锚的“老解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的交通工具主要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
八十年代,老妈在公交公司上班,所以我是公交的家属。以前的长沙市公交公司全称是长沙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属于国有单位。公司旗下有八个分公司,除了六分公司是运营的小中巴车以外,其余的分公司都是运营大客。
老妈开的第一辆公交车就是7路,老解放。车身为红白相间的两色,两节车厢,六个轮子,中间有个转盘连接,老妈说这叫铰接车。当年的7路车线路是火车站到井湾子,只是现在延长到了汽车南站,也算是长沙几十年不变的一条老线路了。这种车并不是很好开,拐弯的时候后面拖个尾巴要特别注意掌握方向别撞到马路上别的车辆。

90年代初的老7路,金峰牌铰接公交车 |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90年代初的老7路,金峰牌铰接公交车

那年代路上除了自行车以外,几乎看不到什么私家车,更不用说的士了。因此八十年代的公交车运营时间比现在的长,为了方便晚班的人们回家,最后一趟末班车是凌晨两点。
老妈说由于“老解放”容易出现抛锚,特别对女司机来说开起来有点吃力,所以开车是要有点技术的。“当年我开车的技术可是一流的,开得又快,又没出过交通事故。”老妈言语间字字都在秀着她的车技。
“只不过那时候的车咯,发动机都是紧挨着驾驶室的,夏天就特别难受了,热起来的时候整个驾驶室的温度可以达四十多度。有乘客看到冇位置坐,就喜欢上车一屁股坐得发动机盖子上,一阵滚烫的热感袭来,立马跳起来再也不坐了。八十年代我们学车的时候,师傅们都特别认真负责,除了教你开车,还要学习一些简单的修理,如果在运营的过程中出现毛病,只要不是返厂大修,一般我们都要自己解决的。”

电影《星星星》中的长沙 |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80年代初在长沙拍摄的电影《星星星》中,留下了当时长沙城的一些交通面貌

老妈告诉我,她曾经有全套的修车工具,用一个黑色皮包装着,超有历史感。
乘客逃票有一手

记忆中我第一次自己独立坐公交车是6岁左右的时候,从王家垅坐到五一广场。以前的王家垅到砚瓦池一带是没有公交车的,姥姥牵着我步行至砚瓦池后再坐3路车去五一广场。
那时车的线路很少,也才十几条,有几趟车会经过五一广场商圈附近。公交车的坐椅不是现在这种塑料椅子,大部分是黄色的木制条状椅子,舒适度可不如现在。

老长沙公交车内部 |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老长沙公交车的票价最开始只有几分钱,后来分两种,有两毛的,有五毛的。车都是有人售票,铰接车的前门一个售票员,后门一个售票员,碰到上下班高峰期手脚搞不赢的时候,售票员们都是扯起喉咙开叫:“上车的买票啊,上车的买票啊,往豆里走咯,港哒要你往豆里走啦,莫哈挤得郭咋门口噻。”
乘客们逃票也有一手,遇到那些一群人一起上车的就只买一张票,私下在几个人手里传来传去,售票员挤在人群之中查票结果发现人人都有票。

老长沙公交车车票 |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90年代末城区新增了一些线路,价格也涨到了五毛和八毛,还曾推出过一种时髦的双层巴士,跟观光车似的。我喜欢一上车就往楼上跑,坐在第二层人少视线好,可以看窗外的风景。
闲来无事坐车玩

公交公司针对学生推出了优惠的月票,每个月月初要去指定的地点换一次票花。但是普通学生的月票只能坐五毛钱的车,八毛钱的公交车是要购全票的,月票不能用。

老长沙公交车月票 |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不过我有一张公交公司针对职工直系亲属推出的家属月票,只要是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小学到大学)就可以办理这种票,任何公交车都能坐。
周末闲来无事我就喜欢去坐车玩儿,这辆车爬到那辆车上,有时候故意多转几趟车,还要特意绕个远路。哪怕距离自己要去的目的地只有一站路也要搭个公交,懒到一步路都不肯走。今天想来这么多年也确实省下了一笔不小的车费。
公交车像一个吃撑了的胖子

老长沙城没有现在这么大,等车的人基本集中在老湖南剧院(今五一新干线)一带,每趟公交车到站都只见一群人呼啦啦一窝蜂的往上涌,被挤到面目狰狞,开口互骂。有些女士的包被夹在门缝里,有些没有占到好位置的乘客就只能牢牢扒着门,死死拽着靠门边的扶手。售票员一拉闸,车门一关,司机油门一踩,公交车就像一个吃撑了跑不动的胖子,缓缓开往下一站。
九十年代中期,我搬到松桂园住,读书由原来的步行变成了公交出行。每天上学放学都要坐2路车。当年的2路车是从东塘西到湘雅附一,沿途要经过黄兴南路。

80年代中的长沙黄兴路 |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80年代中的黄兴路

那时候的黄兴南路还没有进行改造,也没有成为步行街,路面不宽,双向一来一往两车道。那时还没有蔡锷南路,2路车要往南走必须要经过黄兴南路。记忆中的这条路两边全是适合学生穿的专卖服装品牌,也有书店和一些小店铺。我也经常坐2路车来这条路上晃悠。周末不上课的时候老妈就喜欢带着我坐公交到处去看看。
九十年代末,我初中快毕业的时候,有一次和老妈坐公交玩,从松桂园坐208路车(现在的115)一条笔直的水泥路往南直开,一直开到了现在的浦元机械厂。当年这里就是208路车的终点站。我下车一看,前面就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菜田。

随着长沙城的不断发展,公交车的线路在这十几年中是越来越多。除了当年的一些老线路以外,长沙县的公交车和望城的公交车也都进入了长沙市区,方便市民往来星沙和望城等一些比较远的地方。

80后长沙人的公交记忆:一不小心就坐到了郊区
很多时候出门我都要查地图怎么坐车,不然就会搞砣数不清。当年背公交线路张口就来的日子已是一去不复返了。
这个城市的公交车不仅是长沙人的记忆,更是见证长沙这座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
END

2019-07-08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故事

长沙汉家山上的抗战:青山依旧,浩气长存

2019-10-25 18:01:15

故事

在长沙生活的这十年

2019-10-25 18:05: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