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近在咫尺,总认为想什么时候去就可以去,我们对于身边的名胜景区,反而很少去看看,或者说,不容易下个决心去走走。
10月29日,爱人她们的“半边天”跑团,第二天要参加长沙国际马拉松赛,邀请先去拍照,我就这样到了橘子洲头。
盘点一下,没有想到,来长沙整整22年了,我竟是第二次去橘子洲头,第一次晚上在洲头漫步。
真是惭愧!

橘子洲头毛泽东雕像

橘子洲头
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来长沙是1994年3月28日,是前一天下午7点,从常德津市坐船,沿澧水而下,入洞庭,进沅江,溯湘江而来。
70元的船票,没有卧铺。在船舱里坐着、站着或靠着,整整一夜未眠,轮船的轰鸣声和寒冷彻骨的江风,给人印象深刻。
但那时的我,激情满怀,没有丝毫疲惫的感觉。且不说是第一次坐轮船远行,就是即将到长沙一家国企参加面试,也足以令人欣喜。
那一年,我即将从湖南机电学校毕业。前思后想,放弃了回老家湘西工作的机会,只身选择来到长沙谋生。
中专四年,虽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但学习期间,我担任过团委学生会秘书长,校刊主编和文学社社长。
文学让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渴望,对陌生的城市倾情神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热爱文学,促使我当时选择了长沙。
长沙,湖南的省会,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代伟人毛主席青年放飞理想的地方。“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那个年代,无疑,毛主席就是我们的偶像。心情郁闷时,读一读老人家的诗词,一切都好了。“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烈士公园
正是带着这种朝圣的心情,22年前,第一次到长沙,轮船一靠湘江码头,我就去了橘子洲头。
橘子洲,是湘江下游众多冲积沙洲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洲,形成于公元305年,距今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但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橘子洲之所以名扬天下,就是因为毛主席。若不是他的《沁园春.长沙》,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橘子洲,也没有那么多人对它向往。
《沁园春.长沙》通篇都写得很好。尤其是一问一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问得自信,答得豪情。
其实,现实并没有诗词中写得那么自由,据说写这首诗词的那个时候,毛主席正在被反动军阀追捕。
在《毛泽东自传》中有那么一段记载,1924年12月,毛主席离开上海回乡养病。1925年2月6日回到韶山。因组织农民运动,引起了地主的怨恨,并准备秘密逮捕他。
1925年8月28日,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帮助下,毛泽东悄然离开韶山,来到长沙。
独立寒秋。秋风萧萧愁煞人。
时年32岁的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忆起在长沙十余年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无限感慨,洋洋洒洒,一挥而就……
诗言志,词缘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可在毛泽东的笔下,秋天是色彩斑斓的,是卓尔不群的,是博大豪情的。
《沁园春.长沙》前半阕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下半阕重抒情,但时时情中含景。全词刚健遒劲,情采飞扬,其中的理想、胸襟和气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
毛主席一生,立德立行立言,他的丰功伟绩和人格魅力,天地可鉴,彪炳日月。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为了充分展示橘子洲头的文化魅力,2004年长沙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它进行提质改造。2007年2月,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开始建设。
雕塑以1925年毛泽东的青年形象为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外表材料为花岗岩石材,高32米,长83米,宽41米。
端庄的五官、浓密的头发、微锁的眉毛、深邃的双目、挺直的鼻梁、坚毅而秀气的唇廓,还有那宽广的额头,年轻、刚毅、俊朗、健硕……
我去的那天下雨,江风拂面,有些湿冷,但水天之间的绿色沙洲上,依然人来人往。青年毛泽东的胸像,如一座山峦般隆起,让人仰望不已……
橘子洲头毛泽东塑像,是中国目前最大一座伟人塑像。在不少长沙人的心中,它更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和灵魂。
再到橘子洲头,22年前仅有一块《沁园春.长沙》碑刻,如今却有沙滩公园、步行健身道、读书咖茶吧、喷泉广场等等,不少名人寓所也焕然一新。
有意思的是,过去的公交车没有了,小火车模样的电瓶车取而代之,五彩斑斓,来回穿梭,惹人眼球。
漫步橘子洲头,果园橘红橙黄,江边绿柳成荫,道路郁郁葱葱……让人突然产生一种错觉,这是在省会长沙吗?
答案不言而喻。东看杜甫江阁,旁边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西望岳麓山下,江岸一块块休闲绿地应运而生。
南北两处,最显眼的就是两座桥,在波光粼粼的夜色里,在淫雨霏霏的天空下,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如今橘子洲头,还有了地铁站口。更重要的是,和岳麓山等很多长沙景区一样,这里不需要门票,您想来就来,说走就走。
万类霜天竟自由……
变了,22年后再来橘子洲头,一切都变了。变得陌生,变得亲切,变得精彩。
唯独不变的,是毛主席的诗词,是那滚滚北去的湘江,当然,还有我一颗时刻不忘前行的初心……

夜晚湘江橘子洲

夜晚湘江橘子洲

夜晚湘江橘子洲大桥

夜晚橘子洲
22年前的夏天,我如愿进入长沙一家国企,并抱着“是金子迟早会发光”的心态,去了车间一线。
一干就是8年。8年,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我用大量的日记,记录了心路历程,更用一些文字,报道了身边的人和事。
学习改变命运。即便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我始终没有忘记学习,并时时告诫自己,一个人过去是什么,现在干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来想成为什么?
2012年,我自动离职,去了家央媒跑业务。正是过去在企业的积累和勤奋的工作,2016年,我正式成为一名国家通讯社记者。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我一个人几乎走遍三湘四水,完成了50多万字的报道。我总认为,新闻是靠脚走出来的,只有我们融入了现场,倾听了心声,投入了感情,文字间贯通了血与肉、气和魂,报道才有生命。
在央媒工作期间,我写了不少文章,更积累了大量人脉,并把这些人脉成功转化成具体的财脉,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我把中国企业500强大汉集团带进了家乡,目前仅永顺县城投资就接近10亿元。
一切顺水顺风,一切如期而至……
站在橘子洲头, 22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往事历历在目,很多的人和事,仿佛就在昨天。
昨天可以在故事里呈现,而未来则需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告别橘子洲头的时候,雨越下越大,风越裹越紧,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华灯初上,斑驳陆离,流光溢彩。
我扛起雨伞,握紧拳头,加快了步伐。(完)。

橘子洲头毛泽东雕像

橘子洲头看湘江
2017-03-12